新闻中心
投资涟水
走进涟水
财政信息
住房保障
食品安全
环境保护
生产安全
民生服务
价格收费
民俗风情
您的位置: 首页 -> 民俗风情
涟水人过端午
发表日期:2016-01-02 来源: 文章出处:
 浏览次数:
 文字大小:  打印:打 印
  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传统节日,叫端午节,又叫五月节、重五节、端阳节,涟水人还称它为娃娃节。“端,初也”。每月初一也称“端日”,初五可称“端五”,五月初五,两“五”相重,故为“重五”,重五时值仲夏,阳光始暴,酷热开始,或曰“端阳”;“午”是十二时辰之一,指十一时至十三时,又“五”与“午”谐音,“端五”即“端午”,以时代日。
 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。小时候,大人便这般对我们说。外地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或东汉孝女曹娥的。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夫,爱国诗人。当时“七国”争雄,他主张联合“六国'共同抗秦,反对屈辱求荣,但是,却遭楚怀王和权贵们的反对,并把他流放到异地。后来楚为秦灭,屈原面对家国破亡,目睹民不聊生,满怀悲愤,投汩罗江而死。这一天正是端午。江上渔民闻讯纷纷驾舟赶来打捞,但终未捞到屈原尸体。于是,人们用苇叶、竹叶包米投放江中(后来称粽子),企图不让鱼虾吃掉屈原尸体。从那以后,每年在汩罗江总会举行祭祀活动,届时千帆竞发,并且投粽子于江中,其它地方相继效仿,逐渐形成端午赛龙舟、吃粽子习俗。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体育竞技项目,粽子馅也早已由一般粳米变糯米。今天,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与纪念屈原有关,应当说还与调剂饮食和健康保健有关系。糯米具有补中益气、健脾养胃功效,竹叶或苇叶气味清香且有清热解毒功效。人们包粽子还会加入其它营养成份,如:红枣、赤豆、薯泥、火腿、咸肉、蛋黄等,南北口味各不一样;形式也有多种:四角粽、五角粽、六角粽、小脚粽等。
  一个地方,一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,有的或许要经历几代,几十代的传承、发展。涟水有端午节爬宝塔习俗,这是其他地方少见的。今七八十岁以上的人,大概还能记得端午节爬宝塔的盛况。当曙光染红妙通塔顶之时,涟城大街小巷已是人流涌动,一会儿功夫,能仁寺内外,妙通塔上下,几乎水泄不通。由于塔梯狭窄,入口低矮,人们只能躬身靠右鱼贯而入,鱼贯而出。这一天,涟城及城郊人们盛装出行,似走亲戚、逛庙会,孩子们个个花枝招展,有的雀跃而行,有的由大人搀着抱着,一张张小脸蛋粉兜兜、红扑扑、喜孜孜的,要多可爱有多可爱。因此,涟水人又把端午节称为娃娃节。
  端午节爬宝塔一来祈福,二来观景。相传涟水曾有“一佛二神仙”,一佛即卧佛——北宋时能仁寺高僧证因大师;二神仙,指张邋遢、周一清。证因大师常为百姓治病消灾,又曾治好儿时宋仁宗的夜啼症。证因大师圆寂后,仁宗降旨在能仁寺造妙通塔,藏佛牙舍利于其间。从此,能仁寺香火更旺。据说有一年端午,卧佛显灵,惩治了危害连水的白鳝,从此让百姓安居乐业,每逢端午,登塔祈福者逐年增多,久而形成习俗。
  登塔也是为了观景,开拓视野,过去,四周没有高大建筑,人们登上宝塔一层、两层可尽览涟城全貌,若登上四、五层,可见北方远山隐约、绿野无垠、千树万舍,让人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。1947年,妙通塔毁于战火,2011年复建的妙通塔、能仁寺并对外开放,2014年中断了67年的端午节爬宝塔习俗又得以传承!
  端午节挂菖蒲艾、扣绒线、挂香囊的习俗,在涟水也沿袭至今。菖蒲、艾草其实是两味中草药,与健康有密切关系。俗语说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。这两种药气味特殊,可净化空气、除秽祛湿、通畅气血、提升免疫力。端午节在仲夏之初,此时虫害剧增,瘟病容易流行,古人于此时悬挂菖蒲艾辟邪,其实就是为了防病治病。端午喝雄黄酒习俗,全国许多地方都有,涟水也不例外。雄黄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,喷洒于墙角、地面可消毒驱邪,与其它中药配伍可治病。但雄黄酒不宜直接饮用,这早已为科学证明。每年端午,街上虽仍有人卖雄黄,已无人再饮雄黄酒了。
  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,端午节挂判官画像在涟水还不少见。传说唐代有一鬼判,名曰钟馗,其貌丑陋、凶神恶煞,但见他头戴乌纱巾,脚蹬白底皂靴,上穿猩红绣袍,下著深蓝筒裤;眼若铜环圆睁,髭若钢针乍起,右手紧握菖蒲宝剑高举过头,左手呈剑指向牛鬼蛇神,脚下蛇蝎、蜈蚣等害虫皆蛰伏于地,无敢动者。然而钟馗面丑心善,立志斩尽大小厉鬼,为民除害。画工吴道子据皇帝梦中所见,描绘出钟馗画像,悬于皇宫之中以辟邪恶,后百姓纷纷效仿,于端午节挂判官画像于家中,以祈福避灾。现在已很少见到谁家挂判官画像了。
  端午扣绒、挂香囊的习俗,传承千载,涟水与我国其他地方大致一样,此处不予赘述。
  端午节吃糖萝卜、烧大蒜或许是涟水特有习俗。将红萝卜切片、拍碎加红糖置烈日下暴晒,午饭后再烧几头大蒜,傍晚家人分而食之。萝卜、红糖和中、大蒜杀菌,看来并非没有道理。
  还值得一提的是涟水端午节时有给小孩穿虎头鞋习俗。每年端午前夕,城镇或乡村集镇,常见地摊上有售,这是一种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手工艺品。穿虎头鞋习俗,大概由民间故事衍生而来,据说古代有个叫张天师的人,法力无边,能斩妖除魔,他的座骑叫艾虎,很有灵性,也能镇邪驱魔。古人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故常于端午日,以稻草、麦秸或艾草等为原料,扎成虎形,悬于门前或室内,或用布缝制成精致的小老虎挂在腰间,也有用红纸剪成艾虎模样贴在门上、窗上的。而涟水人制成虎头鞋让娃儿穿在脚上,意在走到哪儿皆能逢凶化吉,驱邪避恶。
  端午节习俗各地同中有异,带迷信色彩的,渐被淘汰,好的习俗将代代传承,还会不断充实新的内容。节日带给人们的欢乐和思考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。


分享到: